香港特區的大學教育經費佔生產總值比率,並不比鄰近地區高,可是在經濟低沉下,我們還是感到吃力。更大的問題是,政府所承擔的環境更趨向於激烈競爭,長遠來是難以支撐。教育必須要有新思路。但歷史經驗必須重視,正如數千年來,學校以外的早期教育,培育了數以千計的天才。
在哲學、政治學、倫理學、邏輯學均有成就的約翰穆勒,他在自傳中說:「在我幼年時期已經學完了所謂高級知識。」
知識沒有所謂高級和初級,只有是否曾經接觸過。一次生、兩次熟,肯接受陌生的知識,就能在已有的知識再進一步。孩子學習的微妙之處,在於能無限制的接收和印入未接觸過的知識。
要令孩子都能獲得早期教育,方法是開放學校的教育。從小學、大學到研究院,當中有最好的教育法,最好的課程,最尖端的研究,都要走向開放之路。
穆勒的父親如果不是知名學者、權威的心理學家等,就不可能因為擁有了知識,令穆勒很早就成才。
凱爾文男爵威廉湯姆遜,是繼牛頓之後的偉大物理學家。他的父親在他剛能開口說話,就先教他閱讀和寫字,進而教他數學、歷史、地理和生物等。他的父親是從農民祖父一代爭取學習,最終成為數學教授。數學教授最後令凱爾文男爵的成就,遠超於自己,這也在於早期學習,同時也獲得知識的問路,父親博學,也對兒子開放了知識。
在網絡開放了知識的空間,學校教育最終也會讓出位置,學生在家中學習,父母都成為優秀的教師,再加上專家教師透過網上指導,加速學生成長。今日形式的學校,最終都會沒落。
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博士,在他的<庸才與天才>(The Mediocre
and Genius)這樣說:「培養天才必須依賴先進的教育方法,但,指望現在的學校,實施這種教育是絕對不可能的。」
學校開放給所有人之後,學生早已透過網絡獲得大量知識,學校成為集體活動的場地,成為網上交換學習心得之外的另一場所。學校設施也開放給社區內的孩子,教師極可能走入每一個家庭,專注於幾個孩子或一個孩子,成為父母的助力。
當大家以為這類建議會走得太前時,不少超前教育家經已在較小的範圍,開始他們的計劃。當我們看到有些大學淪為基礎語文教育和科學定義引述時,就明白學校與社會要求差得太遠了。開放學校教育,讓所有父母輕易獲得優質教學方法和教材,正是未來的教育趨勢。
|